砂石,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。
砂石,也是工程建設中最基本的建筑材料。如果沒有砂石,一切工程項目建設都將戛然而止。
不久前,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多個部門近日聯合印發《關于促進砂石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》,明確要大力發展和推廣應用機制砂石。
河道里、海灘上、荒漠中,沙石不是隨處可見嗎?為什么不挖現成的,卻要“大力發展和推廣應用機制砂石”?“偏愛”機制砂而非天然砂,不是增加建筑業成本嗎?
長期以來,我國砂石一般由區域市場就近供應,而且主要采自河道。但是,這些年來,我國水土保持等措施得當有力,主要江河年輸沙量均呈明顯下降趨勢。根據測算,我國主要河流總入海輸沙量從1955-1968年的20.3億噸/年降至1997-2010年的5.0億噸/年,減幅達78.5%。
大自然的河道天然砂石供給少了,但是,市場的需求一點都沒有減少,反而大幅增加。根據測算,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,城鎮化建設速度加快,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斷加大,僅2016年-2018年,全國砂石骨料需求量就由約180億噸增至200億噸,增幅約11.1%。
一頭是河道自然砂石供給減少,一頭是基建項目“嗷嗷待哺”,帶動了砂石出現了區域性供給短缺,價格也大幅上漲。進而,許多低質砂石進入市場,一些偷采河道砂石的不法行為屢禁不止,一些工程項目由于砂石緊張不得不放慢進度。
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個部門聯合出臺的《指導意見》,明確要推動機制砂石產業高質量發展,加強河道采砂綜合整治與利用,逐步有序推進海砂開采利用,積極推進砂源替代利用。這些舉措,有利于引導砂石行業調整成為機制砂、河砂、工業固廢制砂以及海砂等多元渠道并存的結構模式,這對于提升砂石市場供應能力,穩定砂石價格具有重要意義。
進一步研讀《指導意見》,就會發現在政策取向上,機制砂將毫無懸念地擔綱主力。憑啥?為啥要厚此薄彼呢?
機制砂,是由原生礦產資源經機械破碎、篩分、整形等工藝加工制成的砂石顆粒,具有技術裝備先進、規模大、生產周期短、產品成分單一、粒徑可調、質量可控等特點。
我國石礦資源豐富,機制砂石原材料來源豐富,除多個常見礦種適合制備機制砂石外,建筑垃圾、尾礦等固廢資源也可以制備品質優良的機制砂石。機制砂石可采用工業化生產,且生產過程基本不受天氣、汛期等因素影響,產量和產品質量穩定;成品砂石級配、粒型、石粉含量等指標更可控,可達到精品砂石標準。從這個角度看,發展產量和質量穩定的機制砂石,既可以減少對河道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破壞,也可以有效解決建設發展中砂石骨料供需不平衡的矛盾。
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砂石應用市場,每年使用量約200億噸,產值2萬億元,約占全球的一半。其實,機制砂石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應用已有多年歷史。隨著天然砂石資源枯竭、生態保護要求提高和建設工程需求量持續增加,機制砂石對天然砂石的替代比例將持續增長。
目前,最需要破解解決的,是機制砂行業供應能力弱、綠色發展水平低等問題。因此,還是要按照《指導意見》的部署,加快推動形成機制砂石優質產能,加強行業和區域統籌協調,優化機制砂石產業規劃布局,尤其是重點區域,避免需求平衡大起大落,通過規劃空間引導,有效指導砂石開發布局,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協調。
當然,這也并不是說自然河道砂石就不重要,或者不能用了,更不能簡單地“一禁了之”。各地還是要立足河湖管理保護實際,堅持疏堵結合,在打擊非法采砂的同時,通過規范河道采砂秩序,推動科學、合理、有序開發利用河砂資源,緩解砂石市場供需矛盾,實現河道治理與河砂開發利用雙贏。